科艺融合激发人们对能源与未来的有益思索

 9月14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外,人群越聚越多。

  有人举着手机拍照,有孩子拉着父母追问:“真的能在屋子里看到太阳吗?”在入口处,几名大学生边排队边讨论着“托卡马克”“EAST”这些陌生又神秘的词汇。

  当大门缓缓开启,一道电弧在昏暗展厅中劈闪而出,伴随轰鸣声,现场观众不由自主屏住呼吸。有人低声惊呼:“这是科学还是魔术?”——这一刻,艺术和科学的界限被彻底打破,《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展,终于揭开了它的面纱。

  光影亮起 开幕瞬间令人惊叹

  学术报告厅内,灯光柔和,台上背景屏幕循环播放着“造太阳”的影像。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常务副院长胡浩民走上发言台。

  他没有使用复杂的科学术语,而是娓娓道来:“能源研究院的使命,是为国家能源安全、国际能源技术发展以及解决人类能源终极问题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四年前,我们和中央美院一起成立了科学与艺术联合实验室,以‘科艺融合’方式推动科学普及,转化成今天能看见、能触摸的艺术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则揭开了展览的幕后:“这次展览和以往不同,要把50吨人造海水搬进展厅,还要在有限空间里造一个直径5米的‘太阳’。这对工程团队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他说到这里,笑着补充:“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原理,而是能量对文明的启发。”他的发言引来不少观众点头,一位年轻父亲轻声对孩子说:“你看,这就是科学在生活里的样子。”

  掌声之后,观众缓缓移步展厅。光线骤然暗下,只留下一道蓝白色电弧在空中劈闪——装置《闪电》瞬间点燃了现场,几个孩子惊呼:“是不是打雷了?”父母们举起手机,想捕捉这一瞬的震撼。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在这一刻仿佛合二为一。

  四年筹备 搭起科学和艺术的对话

  展览的独特气质,来自背后长达四年的筹备。本次展览首席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张兆宏回忆:“2021年冬天,我第一次看见EAST聚变装置的那一刻,被深深震撼。很快,在李建刚院士的支持下,我们和能源研究院成立了科学与艺术联合实验室。”此后,科学家和艺术家开始频繁对话,“跨界最大的收获,就是思想的碰撞。科学家提供科学的底座,艺术家把自然现象搬进美术馆,让抽象的物理成为可感的体验。”

  他提到一个细节:在策展过程中,有科学家坚持“数据必须精确”,而艺术家则更强调“视觉必须震撼”。

  双方在一次次讨论中磨合,最终形成今天的展览形态。“跨界合作是打破惯性思维的好方法。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碰撞。”张兆宏说。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的创始人、展览总策划吴征则强调了“合作”的意义。

  “今年9月恰逢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动,我们希望把聚变装置中的氘氚对撞、炙热的等离子体、复杂的工程结构,以及背后科研人员的辛勤与坚守,转化为观众可感可触的艺术作品。”吴征说。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把话题引向更深远的层面:“能源是文明的基石,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艺术作为感知与表达的方式,始终与科学探索互相照亮。我们希望展览能让公众直面未来能源形态和生态责任。”

  在展厅一角,合新闻记者注意到几位观众正讨论着展览主题墙上的一句话——“如果电费降到一分钱,生活会怎样改变?”有人打趣说可以买十辆车,也有人说“真正的奢侈品会变成时间”。

  面对观众的讨论,张兆宏坦言,这就是展览的意义:“提出问题,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从电弧到人造太阳 观众走进“能量剧场”

  展览的核心展示,是一系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装置。

  《闪电》延续特斯拉线圈设计,电弧劈闪时,巨响与光影交织,观众仿佛置身暴风雨中。

  《海》则让人沉浸在另一种氛围。50吨人造海水被搬进展厅,蓝色波光荡漾在墙壁上。“原来海水里真的藏着能源啊?”一位小学生眨着眼睛问。他面前的讲解员,正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学院的高级工程师卫子安。

  卫子安耐心解释:“核聚变的燃料就是海水中的氘和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海洋能量无限。”

  而《造太阳》更是展览的高潮。通过光纤设备将户外阳光引入馆内,再经聚光镜投射,生成一个直径5米的“人造太阳”。当耀眼的光球悬浮在展厅中央,不少观众抬头屏息,仿佛置身于太阳核心。一位摄影专业学生感叹:“我没想到科学能给我这种诗意的冲击。”

  除了艺术化的呈现,展览还陈列了珍贵科学装置。EAST真空室遥操作系统吸引了许多工科学生围观,它的机械臂模型精细复杂。

  展板介绍写道,这是世界第三个具备遥操作维护能力的聚变实验装置。还有KT-5托卡马克模型,承载着我国1980年代聚变研究的起点。一位年长观众停下脚步,轻声说:“当年在新闻里看到文字介绍,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

  合肥科创力量 延伸到更远未来

  展览不仅是一次短暂的展示,还被纳入2025年全国科普月、北京国际设计周和第三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系列活动,未来将巡展至合肥、重庆、深圳、上海等地。

  对于合肥而言,这场展览也是一扇窗口。这里有“科学岛”,有EAST装置,有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坚守。如今,这份科研积淀通过艺术和展览走向公众,走向全国。

  在展览的尾声,人们再次停留在那颗“人造太阳”前。金色的光团依旧悬浮在空中,孩子们兴奋地追问,大学生们热烈讨论,年长的观众凝神注视,仿佛在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呼应。

  这些瞬间让人意识到,科学从不孤立,它需要走出实验室,走进城市的空间,成为公众可以感知、可以讨论的一部分。正如一位观众轻声感叹:“科学原来不止是论文和数据,它也可以是生活里的光。”

  这一刻,已然超越了展览本身。科学家的理性、艺术家的感性、企业的参与、市民的好奇,在这里汇聚成一幅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