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印着“灵”字的祈福贴纸,让西安钟楼开元的“灵气天台”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一款跨界创新的奶皮子糖葫芦,让年轻人甘愿在寒风中排队并支付98元的高价。一种为情感买单的消费浪潮正在年轻人中兴起。他们购买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背后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据有关报告显示,2025年情绪消费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情绪消费浪潮:“情价比”成消费的核心驱动力
毛绒玩偶因何火爆?AI陪伴流行背后,新世代的刚需是什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SoulApp发布的《2025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曾描绘这届年轻人如何利用消费构建情感支持网络。
报告显示,年轻人情绪消费月均支出达949元,18.1%的青年每月愿为情绪价值消费2000元以上。超两成青年甚至是情绪消费“日活型用户”,每天都会进行情绪消费。
那么,驱动他们打开钱包的深层情感需求究竟是什么?
报告进一步揭示,价值共鸣是青年最愿意为之付费的情绪价值关键点,37.6%的人选择为价值契合买单;34.2%的人是为自我疗愈,缓解负面情绪付费;还有32.3%的人则认可仪式感。
“每天工作、加班之余,捏捏乐玩具的‘咯吱’声能让我放松下来。”在西安高新区某互联网公司担任程序员的“95后”小李,手机里存有20多个解压玩具购买链接,他表示自己曾花费1077元购买过一个指尖陀螺玩具。
业内人士认为,当“性价比”不再是消费决策的唯一准绳,“情价比”正以强劲势头成为Z世代消费选择的核心驱动力。
消费新图景:从实物到虚拟的全域渗透
情绪消费的业态正日趋多元——从实体商品到虚拟服务,从线下体验到线上平台,多样化消费场景持续构建围绕情绪价值的新消费生态。报告显示,年轻人情绪消费的前五大品类包括:实物消费(40.7%)、体验消费(39.4%)、社交关系消费(28.1%)、数字消费(27.7%)以及联名IP消费(24.9%)。
在西安小寨银泰城,秋子“谷子”店内徽章、摆件、手办、卡片等种类齐全,价格从几元至几百元不等。有消费者拆开“非人哉”系列卡片包装时,一旁过客投来羡慕的目光。
曲江银泰商场内,一场近期热播电视剧的线下剧宣应援会,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大学生兔兔(化名)为收集“明星礼包”系列专程从长安区赶来,在银泰多家商铺进行打卡。兔兔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他当日在银泰商场与同行人总共消费了600多元。
面对情绪消费的蓬勃发展和年轻消费者心态的转变,商家们的各种促销活动与年轻人的情绪需求挂钩,通过为不同类型的活动注入鲜明的“情绪价值”,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功能,进化为一个与年轻人同频共振的“情感引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