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党委科技委将挂牌 科技创新要下“血本”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孙俊青在2月20日召开的2024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系统今年要加快补齐创新短板,跳出老套路,敢于破常规,舍得下“血本”,加强高水平科技供给,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撑。

“蒙科聚”要跟着人才走,加强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合作,探索建设平台飞地,打造好“蒙科聚”平台2.0版,助力自治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会议现场(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孙俊青介绍,自治区党委将成立自治区党委科技委,进一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统筹推进全区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全区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体系。自治区科技厅作为自治区党委科技委的办事机构,将承担自治区党委科技委日常工作,协调、督促、检查、推动有关方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科技委研究事项和工作部署,并进一步推进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宏观管理职责。

 

会议现场(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近日,依托蒙科聚平台,内蒙古工业大学一项科技成果转化1000万元,这是近年来内蒙古高校转化的首个千万元级科技成果,创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单项合同最大金额,具有里程碑意义。当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多所驻呼高校相关负责人受邀参会。

作为创新驱动的“优等生”,呼和浩特以四项机制为抓手,提升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长李孔燕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市全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闯新路、进中游”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解决高校成果转化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呼和浩特科创中心鸟瞰图(央广网发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供图)

据介绍,2024年,内蒙古科技厅将瞄准七个重点,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以“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提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做好两件大事上展现新作为,全力开创科技赋能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对接国家顶尖科研团队,衔接国家科技布局,瞄准国际技术前沿,结合自治区应用场景,先行谋划布局氢能、新型储能、稀土新材料等“突围”方向和点位。

在创新平台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建强现有国家级平台,进一步壮大“国家队”,持续做强“地方队”。在关键技术攻关上破难题,强化基础科学研究,持续加大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项目实施效能,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领域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争取取得若干原创性重大成果。

在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上做文章,深入实施“双倍增双提升”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梯队,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规模。完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创新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蒙科聚”平台建设上提质增效,打造“蒙科聚”2.0版,加快12个盟市及驻京驻沪分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聚合”作用、释放“聚变”效应,把企业、高校、院所的手牵在一起,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汇聚起来。推行“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模式,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在研发投入增长上再加力,各级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严格落实政府资金投入20%刚性增长机制,保障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谋创新,顶格出台科技创新政策,加强科技政策的系统规划,出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打造“科技兴蒙”政策“升级版”,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加快提出创新型措施。

据了解,2023年,内蒙古深化“科技兴蒙”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创新综合潜力”位列全国第10位,研发人员占比增幅、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增幅居全国前列。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11项,争取各类国家科技专项资金近4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区财政科技支出增长81.9%,新入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6名,4人进入国家人才计划,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区技术交易合同数增长45.3%、交易额增长17.6%。呼包鄂三市跻身全国创新能力百强市,成功举办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被科技部选为典型经验上报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