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看变化|走读上科大 感受科技之美

穹顶光场、远程遥控、拓扑物理实验室……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有这样一所低调务实、默默耕耘了十载的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秋雨绵绵,上科大十周年校庆前夕,上海市报纸行业协会组织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文汇、上证报等30多家媒体,走进这所上海人都有些“陌生”的科技大学。踏足于这所美丽安静的校园,参观着一幅幅高科技场景,感受着一项项高科技带来的美感,忍不住从心底发出一次次赞叹!

  十年磨一剑勇跨“双一流”

  2013年,上海科技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回顾十年来的历程,上科大党委副书记吴强表示,学校坚持践行“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才兼修的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10年来成绩斐然,学校已成为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

  2022年2月学校成功进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创新办学模式瞄准世界基础研究前沿领域

  上科大的“宝贝”很多: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能和你“面对面”说话;电影《双子杀手》中,两个亨利同时在荧幕上出现……这些都是基于光场技术实现的数字特效。目前上科大的一个学生团队正在将光场黑科技逐渐变为现实。

  曹瑞翔、李振邦、裘麒玮、王一玮和张启煊是来自上科大信息学院的五位本科生。他们利用寒假的时间,在多学科人工现实工作室(MARS)成功搭建起了一套用于面部几何还原和材质采集的系统-——穹顶光场。这套系统今后将为电影特效的高精度三维重建、重打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上科大研制的仿真机器人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一台叫“索菲亚”的机器人,不仅具备人类的大脑、语言对话能力、心理等,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外观,“特别像人”,不但在外貌上逼真,而且身体肌肤的处理上也非常到位,肤白貌美,确确实实是一位“大美女”。

  这些成果,离不开学校注重统筹本研教育教学,提高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性和挑战度,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促进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协调发展。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本科生教育形成了“学院+书院、通识+专业、学习+研究”的培养模式,1:4的师资配备比例,让本科生的生源素质优异并逐年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科教融合和产教研医协同机制的优势,依托重大科学设施和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原创能力。重点与22家沪内外中科院科研院所,与张江、临港和广州实验室,与联影等高科技企业,与15家高水平医院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胸怀国之大者承载国家重大创新战略需求

  上科大党委副书记吴强告诉记者,学校建校10年来,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心怀“国之大者”,在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中科院的关心和领导下,以培养一流人才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办学使命,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办学水平和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高,正在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代表。

  学校瞄准世界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创新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在光子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科学等重大创新领域积极布局,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6月,学校累计申请专利1447件,其中PCT和外国/地区专利申请436件(30%)。已有270件(20%)专利获得授权。

  学校积极投身并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建设任务,包括“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等线站工程”等,正在推动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学校还正在建设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研究型医院),计划于2025年竣工,2026年试运营。